刘永华:娜塔莉·戴维斯在西方史学界为何如此重要

作者:罗希   2016年01月07日 08:20  澎湃新闻    329    收藏

编者按 普林斯顿大学荣休Henry Charles Lea历史学教授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长期 从事欧洲近代早期历史研究,被誉为“当今在历史写作方面最具有创造力的人之一”。作为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戴维斯在中国也有不少拥趸。近些年,她的几部代表性著作如《马丁·盖尔归来》《档案中的虚构》《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先后在大陆有了中译本。前两种列入北京大学出版社“博雅同文馆·历史-人类学译丛”,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近期采访了该译丛的执行主编、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永华先生,请他谈谈如何深入理解戴维斯其人其书。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中)


澎湃新闻:有读者反映,戴维斯的《档案中的虚构》不太好懂,难以捉摸。我想这可能跟读者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有关系。如果缺少欧洲史背景的话,可能会影响对书中内容的领会。不知道是否这样?


刘永华:这本书的学术意义,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是史学理论的角度,一是法国史的角度。法国史的角度我在序言中有所涉及。本书讨论的核心制度是赦罪制度。表面上看起来,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制度。某人不小心杀了人,按常规处理,他可能被判处死刑。但在16世纪的法国,他还可以找到国王的代理人,申诉过失杀人的过程和理由,请求国王开恩,国王基于案情作出赦免与否的裁决。就是这样一种制度。但这种制度为什么在近代早期存在?法国国王为什么愿意赦免那些罪人?把这些问题放回到具体的政治过程中进行讨论,这本身就是法国史的一个课题。从宏观的角度说,赦罪制度的发展,应该跟欧洲政治体制本身的发展是有关联的。夏蒂埃在本书书评中提示的一种理解方式是,在绝对主义国家兴起的过程中,国王寻求民众的支持,和贵族进行斗争。在国王、贵族与民众三方关系中,国王需要跟民众结合。在这种意义上,赦罪制度给他们提供了一种结合的渠道。在近代以前,赦罪的权力不是国王独有的,领主也有权赦免死罪,后来国王垄断了这个权力。因此,赦罪制度的兴起,跟绝对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王权的扩张是互为表里的。


当然,本书更重要的着眼点,是在史学理论这个层面。对戴维斯来说,她好像并不满足于讨论赦罪制度本身。作者关注的重点是,历史学者应该如何处理赦罪书这种史料,从而就一般意义上的史料解读实践提供新说,从这种意义上说,本书也可算是史学理论著作,就像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一样。解读史料是史学研究的起点,应该如何解读史料?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历史学者可能把历史文献作为相对“透明”的史料来把握。所谓历史研究,其实是历史学者基于文献提供的信息来重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史料本身的书写方式,顶多是作为重构历史的辅助性工作来予以注意的,它本身并未被置于史学分析的中心。我说它被当作“透明”的,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事实上,史学研究实践,严格说不只是历史学者与被重构的历史过程之间的关系,而是历史学者、历史文献与历史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过我们往往对中间环节视而不见——历史学者当然是通过文献来做研究的,但除了史学史领域外,只是到近些年,一些从事中古政治史和近世社会文化史的学者,才开始正面探讨历史文献是怎样生产和书写的,文献生产和流传有何机制和过程,对史学实践本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本书的重要之处,恰恰是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所有史料其实并不是“透明”的。不过,戴维斯的落脚点,不是说史料是有态度和倾向性的,而是它们的书写方式是有“套路”的。大体来说,史料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大家熟悉的层面,这是史料叙述的内容;其二是平日大家不大关注的层面,这是叙事的形式或风格,亦即我们所说的“套路”。这第二个层面,就是戴维斯书名中所标示的“虚构”,我个人视之为史料的“诗学”层面,这是区别于叙事内容的另一层面的事实。尽管这一层面多半不为人注意,但对于赦罪书而言,这个层面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文书的目的在于说服读者(国王):杀人过程怎么讲,才能让人信服,从而达致赦罪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书的重心,不是赦罪制度的兴衰,也不是赦罪书记录的那些贵族、平民、男人、女人,而是赦罪书是如何讲述这些人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戴维斯提醒我们,在解读史料时,不仅要注意史料讲什么,还必须注意它们怎么讲。


澎湃新闻:那是不是可以说,历史上完全没有学者这样对待史料的过程。


刘永华:也不是完全没有。比如传统史学对史料进行考证的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对史料真伪的评判。但凡严谨的历史学者,都会考虑文献的制作过程,史料是谁写的?叙述是否带有主观性?史料是怎么留下来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考辨真伪。在他们的研究中,这只是进行史学研究的前期的辅助性工作。和前人不同的是,戴维斯把史料的制作过程放到台面上来,对这个实践进行细致的阐释。在进行阐释时,她的本意并不限于建立赦罪书与16世纪叙事风格的联系,而是通过建立这个联系,揭示历史文献的“诗学”属性。这种做法跟前人的研究确有很大的不同。


从这种意义上说,戴维斯与海登•怀特的做法有几分相似。怀特认为书写之前无历史,历史是要写出来的,因此关注历史书写层面的问题,认为为了便于沟通,历史书写必须采取读者熟悉的某种叙事方式,因而在撰述过程中以某种叙事模式缀连史料,他称这个工作为“情节设置”,或者用他的另一个表述来说,他寻找的是“形式的内容”。在《档案中的虚构》中,戴维斯也正面讨论了叙事方式,但她不是一般性地把赦罪书中的叙事,归结为“悲剧”、“喜剧”、“史诗”、“反讽”等类型或文风,而是尽量从16世纪法国人的眼光,讨论这些叙事方式是否有说服力。在一次访谈中,戴维斯正面谈到了自己与怀特史学研究旨趣的异同。她指出:“海登•怀特和其他人在指出历史学行文中若干影响我们叙事的文学特性方面,给我们很大的教益。……然而,作为对于历史著作意义的一种总体性的看法,他的立场有其局限性,因为他忽略了历史学家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在为自己的论点作出论证时所遵循的证据规则。在我看来,这两种东西是同时在起着作用的。”很明显,戴维斯认为怀特偏重历史的文学特性,而她自己认为史学的证据规则与历史的文学特性同样至关重要,不愿意拆除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边界。


责任编辑:Tia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遂宁诗歌周暨《诗刊》2022—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在成都举行
  2.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3.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一辑
  7.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8.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9. 《诗刊》出品诗集获第六届海南省出版物政府奖
  10. 《诗刊》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揭晓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