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坦陈阅世心灵的“原野集”

李新新诗集《蹲守在风的眼睛》研讨会在京举行

作者:欣闻   2024年01月17日 11:36  中国诗歌网    563    收藏

“这部诗集是我对过去三十年的一次回望、一种检视、一场对话、一份剖白,是我对世相观察与思考的一次集中呈现,是送给无数与生活较量过的普通人的一部阅世心灵的‘原野集’。”1月15日下午,90后青年诗人李新新的诗集《蹲守在风的眼睛》(人民日报出版社)研讨会在《诗刊》社举办。研讨会上,诗集作者李新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体会。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剑钊,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雅博士后廖亦奇,诗人、艺术策展人朱赫、赵成帅,诗人李立屏、王法艇、火棠,中央民族大学哲学博士张无梦,中国青年报总编室编辑孙庆玲,光明日报社记者李春剑等10余位诗人、评论家、学者、媒体人参与讨论交流。与会者充分肯定了90后诗人李新新在诗歌创作上展露出的才华和独特性,普遍认为李新新的诗歌具有极强的力量感、一定的思想性,以及她多个“跨界”身份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从她的诗歌中能体味到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诗品,又结合她的个人经历和成长史能感受到其难得的人品,“人诗互映”是对她及其作品恰如其分的认识和评价。


图片11


研讨会由诗人、珞珈诗派创始人之一陈勇主持。他在介绍中表示,李新新是一位90后诗人,湖北云梦人,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她从小便与文字结缘,用字里行间的真诚和温情来打动读者。读大学期间,其诗歌、散文、新闻作品就多次获奖。她热心公益,对底层百姓和边缘群体尤为关注。她采访福利院的老人,与孤独症患儿面对面交流,用文字的力量去帮助他们。她将创办自媒体所获得的数千元的打赏,全额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小学生。即使在遭遇车祸意外时,她忍着病痛折磨也仍然坚持采访和写作。然而,这仅仅是她学生时代的故事。国内唯一一个新闻教育类奖项范敬宜新闻教育奖给她的颁奖词,用“因为有悲悯而有厚度,因为有温度而有力量”“生活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这样的溢美之词来赞赏、褒奖她。我用这寥寥数语,当然远不足以概括提炼李新新的创作背景,但对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她的作品文本,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

“诗与人不互相对应,诗的价值会大打折扣。好的诗歌可以让人情境还原,回到文字的现场。”《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在推荐《蹲守在风的眼睛》这部诗集时写道,“人诗互映,诗如其人”“李新新的诗呈现出一种灵魂扫描仪的细微清晰轨迹”。研讨会上,李少君表示,重新审视李新新的创作时,有悚然一惊之感。她的诗歌进步速度之快让人刮目相看。她的诗用词特别,有一种区别于同龄诗人的绵密的力量感,这让我想起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风格。这几年的社会巨变,让年轻一代人也感知到了生活的痛。而李新新在面对她的痛,或者说面对横跨她成长中三十年的苦难时,表现出的是一种阳光向上的、充满乐观的、迎难而上的、与生活“掰手腕”的劲儿。包括书名“蹲守在风的眼睛”,细细琢磨,会意识到这个名字用意很深。“蹲守”究竟代表诗人怎样一种状态?而“风”让人联想到“风暴”,或者其他形态的风,诗人到底处于怎样的“风之眼”?这两个问题值得深思和解读。总之,我在她的诗歌里不仅看到了一代人,而且捕捉到了时代的寓意。她的创作极具潜力和爆发力,短时间内,她从一个已经有独特风格的诗人,转变为了优秀诗人。我期待她的这本诗集能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有力量的忧伤,理性的抒情,平凡的神圣性,是我通读李新新的诗集后,留下的三个深刻的印象。”汪剑钊教授对《蹲守在风的眼睛》给予了较高评价。他认为,第一,这部诗集弥漫着一股浓重的忧伤气息。这种忧伤来自于诗人个人的遭际和对周遭生活的见闻。底层人所承受的不幸与苦难,生活本身的荒诞和残酷,触动着她敏感的神经。必须说明的是,这种忧伤不是软弱的、无力的,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有力量的忧伤。作者对苦难的态度是坚强的,她认识到生活是不易的,但并不因此退缩、投降,而是更积极地应对,以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的姿态来提升忧伤的层次。第二,其诗歌具有很强的抒情性,贯穿着浪漫主义的诗歌精神。抒情是诗的本质,即便说言志,那也是集聚了情志、志趣、志向的抒情。阅读新新的诗歌,很容易进入,也很容易被感染。与此同时,我也想说,这抒情不是一般的抒情,更不是放纵式的滥抒情,而是有节制的,有理性的。新新在诗中多次提到“智慧”一词,这非常重要,智慧保证了她的诗歌质地,体现了她思考的深度。所以,我们可以将新新的创作看成理性的抒情。第三,我从新新的诗中读到了一种平凡的神圣性。她的诗多来自日常的生活。而我们知道,日常生活大部分属于鸡毛蒜皮的状态。人们经常面对的就是一地鸡毛的尴尬。新新在写一地鸡毛的时候,看到了吹起一地鸡毛的那股力,那琐碎的存在背后人活着的意义,那诗的平凡。这是我在阅读之后体会的由衷的欢喜,它也非常符合我对诗和生活的理解。我与新新这位比我小了将近三十岁的诗人产生了某种知音般的共鸣。


图片22


以诗歌评论见长的廖亦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李新新的写作中有两双眼睛,一双向外,一双向内。向外的眼睛,是她用来观察所处的世界;向内的眼睛,是她用来审视自己。她的诗歌中有细致的观察,能自然地将个人经验与公共的认识形成连接。同时,她的写作具有一种深刻的精神力量,这在同代诗人中非常少见。例如《拒绝审判》,没有语言的诡计,用最真实的情感迸发抵达人心。在李新新的两双眼之间,是她对自己诗人身份的自觉——一个非职业的诗人,却在鲜活的生活中得到了更多启示与灵感,创作出了这样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

“葡萄牙后期象征主义代表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说过:三种情感可以催生出伟大的诗作——强烈却短暂的情感,在经过时抓住艺术,在它来之前则无效;时隔很久以后在记忆中依旧强烈且深刻的情感;虚构的情感,也就是通过智慧感受到的情感。在诗人李新新诗集《蹲守在风的眼睛》里,就充满了这三种情感。”诗人李立屏列举了不同的诗作为阐释。《事故》属于第一种,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肇事者的无情,路人的冷漠,伤者的孤独、无助,更表达了诗人对他人遭遇的关怀和同情。而《小小村庄》《父亲,我的船长》《农村》《父亲的记忆》《母亲,是一个词》等等,更是倾注了作者对故乡及亲人满腔的怀念与深情。所有这些,既是作者切身经历和内心强烈而深刻的情感,也是作为同样来自田园乡村的很多读者的共鸣,相信任何一个读者,也都会被这些诗中的画面感所震撼,所吸引,所惊艳,所感动。在《来生为叶》《游园》等诗歌中,浸透了她通过智慧而感受到的第三种情感。李新新的诗集汇集了对过往的记忆,凝聚了人生的感悟,体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充满了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大爱之情。正是佩索阿所说的这三种情感,成就了诗人温暖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蹲守在风的眼睛》这部诗集。

“诗集《蹲守在风的眼睛》是一本让人愿意仔细去阅读的佳作。”诗人朱赫表示,李新新的诗是独属于这一代青年诗人的诗性的现实主义创作。她的作品客观地关注现实世界,细腻地展示和剖析了隐藏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诗人通过自身敏锐的观察,再现了基于苦难的知性,最终呈现出一种问题意识。这种问题偶尔是批判的、揭示的,但也充满了爱,以及对于世界无限美好的期待,这是李新新诗歌特别打动我的所在。

诗人赵成帅在深读诗集文本的基础上,对李新新的诗作及为人评价道:第一,她是一位情绪丰富、情感细腻,对精神生活有很高追求的诗人。从对故乡亲人的深情追忆、到对四时更替自然秩序的咏叹、再到对都市现代生活与文明的深刻追问,她的诗歌题材视野非常开阔,同时又有很强的抒情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果说这也是珞珈诗派的一种诗学特质或者传统,在李新新这里,诗歌的情感是灼热的、滚荡的、汹涌的,这是一个青年诗人在成长过程中激荡的灵魂独白,不仅有个人心灵史的意义,对于如何理解认识出生成长于跨越世纪之交的新一代写作者,也有一定的“范本”意义。第二,李新新的诗歌不仅以抒情见长,同时具有一定的思辨性。她非常“早熟”地意识到,一旦在诗歌投入中投入的情感浓度过高,要么羽化登仙,要么万劫不复。诗歌对于她,是游泳时跃出水面换气。她有这样的自觉,所以在她诗歌的抒情底色里有思辨意识、有观念性。在诗歌的黄金时代成为过去时之后,如何处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在CHATGPT时代诗意地生活,李新新的诗提供了一个思考的途径。第三,通读下来,很高兴看到了她诗歌语言的进化与技艺的成熟,诗歌是语言的结晶,诗人都对语言有洁癖症。她也说:“真诚的书写自然重要,掌握语言的密码也不容忽视。”比如《大雪》《父亲的记忆》《远方恋人》等诗,从文本上揣测,一部分来自生活阅历的增长,一部分来自阅读经验的深化。我也从她的一些诗歌中,读到了俄罗斯诗歌和美国自白派的味道,也许还有中国传统骚赋的影子。


图片33


诗人火棠则巧妙地从李新新的出生地“云梦”的地名寻找解读其诗作的切口。长江贯通湖北,这里山水密布,古称云梦泽。充盈的水混入到泥土之中,升腾起梦幻的烟雾,在丛生的青山之中,一种神秘、朦胧、空灵而迷魅的气息化为墨水,描画出独特的人文。诗人生长于云梦,地理塑造了诗人的语言,她的诗具有云梦般的氤氲质地。诗人在《哑巴》这首诗中写道:星空之下,栀子树和我/只愿做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巴。确实如此,因为诗人的话不存在唇齿、喉咙和舌头里。在这本诗集中,诗人的话不出自于口,而出自于心灵。一首首诗都像是诗人的独白或者和自己的对白,声音轻微,气质轻盈,轻飘飘从身体里浮出,飘上天空这张稿纸上,形成一片片自由洁白的云朵,或下落为雨点,或消散从而呈现出明亮的星星。这里的云即是言说,即是诗人的我云,她用我云画出一片她独特底色的天空。当梦足够强大的时候,它将撑破身体,正如诗人在《当梦成为生活的另一面》中所写:梦啊,不只是白昼的延伸/它竟成了身体的延伸/并化为意志的一部分/啊,梦真神奇。贝克莱说,世界是我们心灵的剧院。在诗人这里,世界是一个梦,但世界并非本来是一个梦,而是由于诗人的心灵而逐渐化为一个梦。她将梦的词语一个个抛出来,编织成诗,这些树枝般的诗组成了世界梦的结构,世界在梦的结构中化为了梦。愿意以梦为真的人就真正拥有了梦的真实和纯真。疼痛藏于把梦定形的刹那,惘然在我云之后。来自云梦的诗人用云和梦将诗歌无限地延伸,远至远方,深至世界、人性和语言的井底。

诗人王法艇结合《逐风》《定罪》《检阅》等作品,分析了李新新诗作的哲理性和艺术性。“诗人的情感张力强,通过对灵魂深度、深沉、深刻的剖析,带领读者走进她的丰富情感世界,同时也给人以特别的启示。”王法艇表示,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丰满的意象、深度的思考,使得作品充满丰富的内涵,叩击了读者心灵。

“作为诗歌类公众号的主理人,我在每天收到大量的投稿中发现目前的90后、00 后青年诗人十分注重拟古、复古、仿古。而大多数文本在处理诗意与技巧时略显粗糙。李新新的诗则在这两者间找到了有效的平衡。”张无梦认为,好的诗歌,应该能通过文本,寻觅到诗人生活的秘密,勾勒出诗人灵魂的面貌。李新新诗如其人,正是我们当代青年诗歌写作者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返哺新诗的典范。

媒体人孙庆玲分享《蹲守在风的眼睛》带给她的感受时谈到:读诗,对我来说有时就像在“解谜”。作为一名同龄的普通读者,读李新新的这本诗集,通向谜底的路没那么艰涩、曲折,反而更多的是“会心一笑”,能收获很多情绪上的共振。她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并就此不断向远方伸展,用简洁的语言精准表达那些普通却鲜活的瞬间、稍纵即逝的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等,就像她诗歌中所写的“我正在努力搜查/灵魂的每一个角落”,摊开自己、剖析自己,是一位真诚且敏锐的创作者。从她的诗歌中也能感受到浓浓的“悲悯”和人文关怀。春运中的人、出车祸的人、都市漂泊的人、“银河系”的一分子、流浪的小猫……这些现实中看似弱势或边缘的群体是她关注和描述的对象,这或许和她的性情以及媒体经历相关,新闻人的眼睛是要“向下看”的。但同时,她又与眼前的现实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既“在场”又抽离,既抒情又克制,让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媒体人李春剑认为李新新的诗中包含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例如把自己想像成一枚叶子,认真体验四季变换,生命短暂但绚烂,这是我在过去的阅读中从未见过的比喻;还有将时间比作挥着鞭子的老人,一下子就让人意识到时间的威严感、时间流逝的快速。诗中有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很多诗的灵感来源都是社会热点事件,比如“爆红”的热点人物、春运、流浪动物、车祸事件等等,这让我认识社会变化又多了一个角度,也感叹诗的内涵竟可以如此丰富。第四辑、第五辑这两部分收录的诗作大多是对亲情、友情、故乡的眷恋与追忆,这些朴实细腻的情感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最能轻易拨动人们的心弦,这两辑的诗作仿佛让我看到诗人看似克制的内心包裹着澎湃而热烈的情感,令人动容。诗作中对细节的刻画也让我感叹。诗人有着一双热爱世界、关注生活琐碎片段的眼睛,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都是她诗作最乐意刻画的部分。她的这些特质,让我看到了写诗的另一种可能——一个将易于流逝的点滴定格为永恒的过程。

研讨会上,诗集《蹲守在风的眼睛》的作者李新新也作了交流发言。她表示:整部诗集中,我从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照,延伸到对所生活的城市及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物的关照;我从肉身的体验出发,到触及灵魂深处;我从对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的认识,到我的世界中装下万事万物;我从故乡出发来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归精神的故乡......我在诗歌中寻到一种安放,我力争跳出个体的经验,以兼具诗性和理性的追问,折射出时代情绪和群体困境,并隐含个人的价值追求。这是这部诗集于我的意义,也是我想将它捧出,送给无数与生活较量过的普通人的一部阅世心灵的“原野集”。


图片44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春天送你一首诗”文艺朗诵会走进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
  2. 世遗生活,诗意琴岛——第十届鼓浪屿诗歌节隆重开幕
  3.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4.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5.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6.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7.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8. 诗词名家张存寿——问蛤蜊风致何如
  9. 2024第二届“天涯诗会”征稿启事
  10.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东京梦华 ·《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 签约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京举办
  2. 东莞青年诗人展之三:许晓雯的诗
  3. 2024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征稿启事
  4. 屈子行吟·诗歌之源——2024中国·怀化屈原爱国怀乡诗歌奖征稿启事
  5. “唐诗之路,诗意台州”第八届中国诗歌节诗歌征集启事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每日好诗第419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8. 《中秋赋》中心思想
  9. 每日好诗第420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10. 中国南阳·“月季诗会”采风作品小辑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