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士山:写不尽的故乡

——《巨大的故乡:付士山三十五年诗选》评论

作者:钟禾   2024年01月29日 10:54  中国诗歌网    227    收藏

图片1

《巨大的故乡:付士山三十五年诗选》

作者:付士山 著

出版社:太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2月

ISBN 978-7-5513-2500-1

定价:68.00 元


内容简介


《巨大的故乡——付士山三十五年诗选》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该诗集作为作者首部个人诗集,收录了从1988年至2023年35年期间创作的200余首诗歌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作者三十多年诗歌创作的全貌。诗集由微博CEO王高飞、著名诗人沈浩波、韩东、邱华栋联袂推荐。诗集共分《故乡三部曲》、《魂系家园》、《人生海海》、《诗路花语》、《世间游走》五辑,《巨大的故乡》是诗人对故乡的一份献礼,也是作者对故乡传统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探寻,是对故乡岁月的诗意记录,也是对故士的深情吟唱与回望。

诗集《巨大的故乡》的作者付士山,系陕西武功游凤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开始诗歌创作。现为@微诗刊主编,新浪陕西总经理。作者的故乡武功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也是周原文化的发祥地,这部诗集几乎所有的诗歌作品都是写在故乡或与故乡有关。从组诗《巨大的故乡》(组诗九章)到记录作者出生的小山村的《丁家山简史》,以及回顾十年前作者的母亲去世的组诗《七天》,这三部组诗构成了该诗集的“故乡三部曲”, 这三部组诗的完成也同时是诗人灵魂无形中完成了从远及近、从外至内的诗意的回归。


作者简介


图片2

付士山,陕西武功人。中国乡土诗人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开始诗歌创作。


《巨大的故乡》序:巨大的故乡之诗


秦巴子


《巨大的故乡》是令我吃惊的。我知道付士山写诗,我知道他当过著名报纸的记者,当过编辑,我知道他操盘头牌大门户网的区域公司运营,并且在微博上开了一个微诗刊。拿到这部诗集书稿之前,我知道的就这么多。我们时有网上交流,线下见面不多;我们的交流内容广泛,谈诗的时候却不多;我们有不少共同的朋友,大家称他老付,但聚会却不多。我觉得这本《巨大的故乡》才是我对他真正了解的开始,我感到吃惊。

我吃惊于付士山的执着,在这个非常不诗意的年代,他依旧坚守着少年的诗歌梦想,并且持续而隐秘地写着并不拿出来发表的诗歌。我吃惊于他的深情,对诗写的深情和诗歌中的深情,这个沉稳、儒雅、温厚的男人,在诗中呈现出了另一种炽热的样子,或者说,那是一个诗人的样子,是一个人依旧少年的样子,那是我日常所极少看到过的,只是在线上聊天中,时或能隔着屏幕感受到他对当下的世态与世事表现出的激愤,我于是知道,本质上,他是诗人的,而非商人的;内心里,我很喜欢这样的朋友,他并没有被社会与年龄消磨掉初心,我能感觉得到那颗纯真且醇厚的诗心,在他外圆内方的身体里激烈的跳动着。我吃惊于他诗思的宏大与深邃、笔墨的克制与具体,他能够把激情装进沉稳的诗体中,我能够感受到他的热烈赤诚,但却并不张牙舞爪,这是诗的控制力,更是人的品质力。我吃惊且好奇,他为什么现在要出这样一本诗集?读这本诗集,或许能让我的吃惊变成一种认知,一种重新打量朋友,一种刮目相看,一种深入浅出,然后,哦,这样的一个付士山!

《巨大的故乡》收录的作品,写作年代从1988到2023,时间跨度过长三十五年,其中包含的作品,就是诗人从少年到中年的历程,这样的诗选,不能不让我重视,让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少年到中年,他的诗歌写作,是如何生长、迁延、变化与变幻的?他的诗又有什么是一直存在不曾改变的?

作为一个同样写诗的人,一个写过不少诗歌评论的人,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去感受诗而不是分析诗,去感觉诗人而不是评价诗人。可能是年纪大了吧,热情在消退,肾上线素分泌渐弱,已经过了热衷于谈诗的那个阶段,也活得很不诗人。或者说已经从那个向来热闹的水池子里上岸,坐观,静听,感觉来自诗人和诗的呼吸与温度,才更觉得享受。读付士山诗集的时候,我正是这样的心境。而在这样的心境里,尤其容易感知到诗人强烈的情感浓度与烈度,这部诗集,最激烈的表达,应该是“人生海海”这一辑里的那首《路遥遥——痛悼作家路遥》。作者本质上是一个情感饱满的抒情诗人,情,是他所有诗歌的主线与主脉,但是在他相当多的抒情短诗中,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克制和内敛的,激情在沉稳中转化成一种舒缓甚至有时候是隐忍的情感和情绪表达,甚至还不乏幽默与自嘲,在他大量的抒情短诗中,无论是摆脱不掉的乡情还是失落的爱情抑或是人生际遇中的感慨抒发,都能够感觉到这是一个外圆内方的男人的表达,但是这首悼念路遥的一百零八行诗,却一反他沉稳的抒情常态,激情饱满,直抒胸意,完全不加掩饰也不事节制,情绪的流动有一泄千里的奔放。我想,诗人大概是从路遥的作品和路遥身上找到了某种心灵的和境遇的对位与同频,而路遥的英年早逝让诗人郁积的感觉瞬间爆发了。诗人在这首诗的后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创作背景:“在那个对前途与人生一片迷茫但却执着地相信诗歌与爱情的22岁的年纪,在心目中的偶像路遥去世的时候在无人知晓的那个空旷寒冷的农村小学一边泪流满面一边思若泉涌,写下那首自己一直暗自引以为豪的诗。”这是二十二岁的诗人,这确实是激情的年龄,是诗大于人的年龄,是无须节制也不必节制的年龄,由此也可以体会到诗人付士山的底色,他本质上是一个为情所主的诗人,理解和进入付士山的作品,情是打开他的诗歌的那把钥匙。

情深如诗人者,付士山还有更其深厚的“巨大的故乡”之情,这既是原发的同时也是自觉的追寻、深究与思考。在组诗九章《巨大的故乡》里,诗人沿着故乡的历史、风物、人物、传说,探测寻找着故乡文化的源头,这里有姜嫄、后稷这样的传说中的人物,也有苏武、苏惠、李世民、康海这样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有美阳关、报本塔、漆水河这样的历史文化自然遗存,诗人以长句式的绵密铺排,把家乡巨大的历史、文化、传说、自然环境与诗人个人成长于其中耳濡目染浸淫于身的文化血脉,以敬畏,以亲近,以反观,以巨大的九章之制,完成了关于自己文化故乡的想像与诗写。

如果说《巨大的故乡》九章是他书写文化故乡,那么“魂寄家园”中的《丁家山简史》组诗十九首和这辑中其它的短诗,便是他在离开故乡之后以理性以远观甚至以他者审视并描画他的来处,他的肉身故乡、生存故乡、土地故乡。他在题记是这样写的道:“丁家山是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图注的小山村,尽管它很小,但对我对在那里生那里长的每一个人来说,它不仅仅是我们出生长大的地方,而且将是我们未来的归宿!把在那里生活的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村里人,邀请到我的朴实、带着泥土气息、他们看得懂的诗歌里,让他们获得在文字在诗歌艺术世界里另外一种生命力是我的一种特别的夙愿和荣幸。”我之所以要抄录这一段题词,我是从这组诗里看出了诗人的从少年到中年一直葆有的一种诗歌“野心”,这是他的另一种深情,不止于诗歌的对土地与家乡的深情,而这深情到了《丁家山简史》及这一辑中的其它作品,变成了一个诗歌“野心”同时也完成了这了不起的诗歌“野心”。

读罢整部诗集,《丁家山简史》在我看来是最为了不起的一次诗歌探索,如果把其它作品叫做诗歌的常规性书写的话,那么《丁家山简史》就是一次突破性的书写,一次先锋性的书写,一次探索性的书写并且完成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丁家山体”。在这里,他写了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居住方位生活方式家山人物邻里亲属七姑八叔,写了他们的生活与命运,他们的活与苦,他们的来和去。更重要的也是我更看重的则是他的写法,他一反之前的抒情方式,近乎苛刻的用叙事与陈述,平静的诉说着他们,似乎是怕笔尖稍动一下感情就会惊动这些大部分已经不在了的人,实际上他记录了一个村庄的衰败,这何尝不是中国农村在这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在这组诗的后记里,作者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是想把他们真实的生存状况如实地用简单白描式的语言纪录下来,把他们的卑微的人生故事真实地叙述出来,尽量的不抒情、不议论、不评价,原原本本的还原他们很低很低的甚至低到尘埃里的原始生活状态和作为历史尘埃的残酷现实。”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显然是清醒的,理性的,隐忍的,是对自己的写法有想法的,但是在作为读者的我的看来,他大概不知道自己其实在开创一种诗歌文体或者一种诗歌表达方式,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此前我还没我看到如此大规模的诗章采用这种纯客观的讲述方式,诗人和诗人的情感深深深深的藏在了平静的句子后面,因此我说这是一次突破性的书写,是先锋的探索的,而且成功了——可以称之为一个独特的“丁家山体”文本。有这部《丁家山简史》,这本诗集便可以脱颖而出,它的分量与艺术价值便不容置疑了。

与《丁家山简史》具有连带关系的是组诗《七天》,可视为前者的后传,这是诗人的生命故乡,是他的来处与归向。《七天》是母亲的葬仪,我通过这首诗完整地了解了关中的葬仪过程,这是这首诗民俗意义上的价值,诗人肯定不是为了叙写关中的葬仪,对于他,更重要的价值的母亲,是他生命的所来之处,是他不可回避的归向之所。在这首诗里,诗人不再节制感情,而是放任,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里,都是诉说不尽的感情,哀而伤,悲而殇,痛而疼:灯下的这组诗写了很久很长/浮躁的都市没有人有耐心阅读/没有想以此成为一个所谓的诗人/我只想让母亲在我分行的世界重生/我还要追求什么 母亲 在灯下/对着您的目光诵读一遍 您的一丝微笑/已足够温暖我剩余不多的未来的路。

通过读一本诗集了解认识一个朋友,现在我开头所说的吃惊,似乎已经少了很多。现在我可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他就在我身边,我们已经认识很久。如果由此发一点感叹,就是我们常常其实对自己的朋友所知不多,认识不够,我们碌碌于事务泛泛于酒局,真正进入朋友内心的时刻,越来越少了,这大概是时代使然,但也正因为身处这样的时候,我们不是更应该更多的更深切的关注关心关怀关爱自己的朋友和身边事吗?就像付士山通过他的诗进入他的文化的故乡土地的故乡生存的故乡生命的故乡——他是幸福的。

——2023/8/9西安


秦巴子 ,诗人、作家、评论家。出版有诗集《立体交叉》《纪念》《神迹》《此世此刻》等多部;长篇小说《身体课》《大叔西游记》《跟踪记》,短篇小说集《塑料子弹》;随笔集《时尚杂志》《西北偏东》《我们热爱女明星》《窃书记》《有话不必好好说》《购书单:小说和小说家》等,主编有《被遗忘的经典小说》(三卷)等。


后记:一部诗集的诞生


《诗路花语》初稿到《巨大的故乡》正式出版,我准备了三十年。

在那个中学生文学热遍全国的年代,许多人都凭借诗歌、通过写作改变了人生的命运,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被各所大学特招录取,成为一名大学生。而我却没有那么幸运。

在课堂上、在凤安中学的大通铺宿舍里、在老家被我命名为“可巢”的粮仓内,甚至在暑期打工的建筑工地上,写了成百上千首诗,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各级报刊发表了许多诗歌作品,那时我还煞费苦心地编辑整理了一本序跋俱全的有一百多首诗的诗集,取名《诗路花语》。

那时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出版一部自己的诗集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历经波折,后来还是不了了之。总之,书没有出成,命运也未能有什么改变,大浪淘沙之后,我成了被晾在沙滩上的一粒沙子。

来到西安求学、工作之后,现实的生存需要让我很理性地放弃了关于文学的不切实际的梦想,从进入媒体行业,到白手起家自己创业搞企业,这二十多年,我忙忙碌碌,又似乎浑浑噩噩,当年梦想做一个诗人,结果阴差阳错地成了一个所谓的资深媒体人。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时间已经将当年的文学青年改变成一个华发杂生的中年男人,在即将迈入人生的下半场的节点,我再三确认,当年的梦依然还在,那些分行的文字依然能让我怦然心动,甚至心潮澎湃!这么多年的商海沉浮,自己骨子里依然是一个心怀梦想和家国情怀的诗人。

当这个梦在内心萦绕许久之后,我毅然决定正式出版这部诗集,给梦想一个机会,也给当年的自己一个交代!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繁杂的搜集整理和重新编辑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发现当年那本被我整整齐齐抄在方格稿纸上的厚厚的书稿,不知道什么时候在一次次搬家的过程中已无影无踪,甚至连录入到电脑里的电子版也在维修电脑时不知所踪。于是,几次翻箱倒柜四处翻找,把办公室和家里翻得天翻地覆。所幸,终于找到了还一直保留着的上学那会儿积攒的几十本大大小小的日记本和读书笔记,整个寻找、录入、编辑、校对等工作断断续续

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其间尽可能保留当年那些诗歌的原貌,同时也不得不舍弃大部分学生时代不成熟的稚嫩之作,加上近几年新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终于将它们集结成册。这部诗集涵盖了我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到现在大约三十五年时间的诗歌作品,于是我的个人第一部诗集就有了“三十五年诗选”的副标题。

三十五年后重新审视当年被命名为《诗路花语》的书稿,我突然发现,这部诗集几乎所有的诗歌作品都是写在故乡或间接与故乡有关。这个发现让我心头为之一振,也让我恍然大悟、欣喜不已,我在重新回望故乡时认识到,故乡不仅仅是那个具体的出生地和曾经的居住地,而是一个“巨大人文之上的超人文格局建构”(诗人阎安语)。

我的老家在渭河支流漆水河西岸的一个叫丁家山的小山村,为逃避抓壮丁,祖父当年从扶风县杏林镇的侯家堡带着祖母和年幼的父亲来到这个山沟凿穴而居,从那时起到我这一代就是第三代了。

当年,祖父祖母选择在这个小山村安家落户,此后在这里辛辛苦苦劳作了一辈子,几乎从未离开那里,他们把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了这片辛劳一生的黄土地。到了父母这一辈,终于有机会看到外面的世界。在那个盛行“逃离式教育”的年代,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女一定要走出去,改变老一辈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当我有机会走出丁家山并在外面的世界终于拥有了一方立足之地后,再想回报母亲的哺育之恩时,一场不幸却把母亲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

故乡的风从那片土地上刮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而那些风吹草动、风云变幻都被记录在我的笔下。整理最近几年的诗作时发现,从《巨大的故乡》到《丁家山简史》,再到《七天》这三组组诗里,我的灵魂无意中完成了由远及近、从外至内的诗意的回归,这三组诗就是我的“故乡三部曲”。

在诗集即将出版前夕,再次翻阅整部诗集,一首首、一行行诗都会在我的脑海里演绎成一幅幅熟悉的画面。我虽然离开了故乡,但我的亲人依然留守在那片土地上,那些兄弟姐妹、父老乡亲或许终将成为传统农业最后的坚守者,而我在诗中反复吟唱的故乡永远都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离开故乡已经整整三十年了,无数次返乡,总是惭愧没有什么可以回报那片故土,作为从武功走出的游子,或许我只有以这部《巨大的故乡》作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探寻和重新审视,作为对故乡岁月的诗意记录和对故土的深情回望与吟唱……

以一个从事多年媒体工作的人和诗人的眼光再次回望,从发源于故乡的先周到辉煌史册的强秦大汉到盛唐,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都与那些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和联系。如何以现代诗歌的形式,勾勒和描摹这片土地上的人、物与事,继承和摒弃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精妙地重新展开、提炼、综合这些与我们时代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源头,写出超越历史本身的更为宽阔的史诗性作品?我不断思索着。

这也是我的这部诗集取名《巨大的故乡》的目的及用意。

感谢给予我鼓励与支持的著名诗人远村、秦巴子老师,我多年的师长——著名作家贺绪林老师,是他们的鼓励让我有勇气把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感谢我多年的良师益友——青年诗人邹赴晓、高中同学和挚友赵轩等,在这些年、在这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予我很多的支持帮助!

感谢在出版过程中给予我诸多支持的太白文艺出版社,以及我的诗集的责任编辑强紫芳、汤阳二位老师!我还要感谢支持我的妻子张未霞,支持我做这样一件与当下格格不入的事情!

从一个多年穿梭于版面和网络的媒体人重新回归到文学,回归到诗歌这一领域,许多文字包括对诗歌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带有许多闯入者的个性和痕迹,很多创新或许不合规,但作为初学者出版的第一本书,这权当试错。

若上苍不弃,我将在余生的若干年,以立足当下、放眼全球、关照历史与传统的视角,以诗歌这一独特的情志表达方式,为自己的灵魂,为自己的使命与愿景燃尽生命最后的烛火,以驱逐黑暗,照亮余生。

是为后记。

——2023年11月于长安心斋


名家寄语


故乡、亲人是每个人割舍不掉的情缘,同时也是诗歌创作的源泉。付士山的《巨大的故乡》这本诗集很有特色,情真意切、精致深邃、意境隽永。通读诗集,仔细品味,你会觉得有一股淡淡的乡愁在心窝深处流淌,流淌,慢慢流向远方……

        ——贺绪林  著名作家 陕西杨凌文联主席


《巨大的故乡》是一部隐秘的诗史。以个人、家族、村庄,还原一方水土一个民族的历史,以诗歌的方式呈现这隐秘、顽强、延绵不绝的生命力,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种创造,一种诗的创造。《巨大的故乡》把对故土的想象还原到具体可感的诗意形象,对诗写而言,是一种发明。

            ——秦巴子 诗人、作家、评论家


《巨大的故乡》不是一部简单写日常生活的诗集,而是一部写故乡的史诗。付士山不仅写出了他自己的故乡,也写出了我们共同的故乡。在这些饱含深情的诗里,诗与史(事)在诗歌的推进过程中得以彰显它们完美的身姿。

——远村 诗人,书画家,资深编辑,中国诗歌学会理事


《巨大的故乡》,就是诗人付士山,历经淬火,用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奉献给我们的“精神食粮”,三十五年,文字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饱满深邃,质朴情真,不断持续而有生命力,诉说着一个诗人的“故乡情怀”。

——杨广虎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自然资源作协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如同一次准备已久的正式告白,付士山用他砖头一样厚重的诗集首先为他人杰地灵的巨大故乡致敬:身为后来者,他为这块土地曾经诞生过的伟大、杰出的人物和风貌自豪并珍惜内心的对话时刻,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是,这应该有着对同一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暗自激励的启示。

          ——邹赴晓 广告人 青年诗人 湖畔诗会发起人


付士山的诗集《巨大的故乡》拿在手里,很厚重,而当我翻开它,更觉其厚重,这是一部诗人的故乡志和故乡史。这本集子里的诗作记录着诗人35年来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故乡的书写,让我很感动。在这些篇章中,诗人从纵向与横向的维度中,用平实、客观的笔触呈现出了其故土的立体面貌,犹如一卷长画,有切实的细节和色彩,也有悠长的气蕴。诗人在这里呈现的是一个地理的故乡,也是人生的故乡,心灵的故乡,历史的故乡和文化的故乡。                                                  ——诗人霜白


付士山:巨大的故乡(组诗九章)【节选】


题记:

故乡武功的历史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至今5000多年,坐落于漆水河谷地的老武功县城建城距今也有1400多年,作为周人的起源地和中国农业的发祥地,那片土地也见证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风云变幻。以用沾满故乡泥土的诗性而质朴的语言,深情地吟唱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也是我作为武功游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多年来的夙愿。组诗《巨大的故乡》(组诗九章)即是初步的尝试和探索。这组诗由新创作的8首新作以及21岁时的创作的《漆水河咏叹调》构成,组诗以武功历史上知名的人物姜嫄、后稷、苏武、苏蕙、李世民、康海及美阳关为主线,试图诗意地还原武功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与古今巨变,并以朴素、直接、具体而非浪漫的风格接近和呼应曾经在武功诗歌史上留下珍贵文本的前辈先贤,进而能为复兴和丰富武功巨大的文化版图构建这一伟大工程助一臂之力,我将格外欣喜和安慰!

                         ——付士山,2022年8月于长安心斋


第一章  姜嫄:大地之母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诗·大雅·生民》


从诗经和史记 从儿时的乡村传说进入

从古老的文字缝隙间隐约看见 那时

她曾像漆水河畔的一株身姿婀娜的柳

于幽幽春水中梳理朴素皎洁的妆容

她曾是高远辽阔的天空上的一朵云

于邰地的秋风中暗生子实累累的情愫

那河岸梦幻迷离的游走也许是神的召唤

她才小心翼翼的踩上那串巨大的脚印

这看似无意的嬉戏 居然 奇迹一般

改变少女的命运甚至整个部族的历史轨迹

然后,她因此成为一位母亲   秋去冬至

男婴降生 玄鸟翔集,簇拥一个名叫弃的婴儿

孩子被她揽在怀里如同怀抱整个世界  

她的乳汁哺育孩子也哺育荒原和大地

哺育了惊蛰 谷雨 小满 芒种  哺育了一个时代


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历史太过简约的记载 无法看到她从少女

变成一个母亲的细节 口口相传的传说中

她由一个朴素的女人变成古老神话中的女神

现在能看到的是她像普通人一样

在武功南关西坡上 用一堆黄土

简化了自己被神话的一生

把自己变成大地的一部分


在漆水河西岸高地上不知道沉睡了几千年

河谷两岸沉沉的钟鼓无数次敲打她绵长的梦境

当春日的第一缕曙光刺开漆水河畔浓浓的迷雾

朦胧的睡意中 一座小城在她脚下一夜建成

举目眺望 她勤劳的儿子带领子孙们四季忙碌

日夜辛劳 春尝百草 树艺五谷 教民稼穑

远远地 她看见邰城饥饿的子民从窑洞里走出

在河畔播种 灌溉 收割 碾打 冬藏

她看见两只凤凰鸟盘旋在漆水河上空


冥冥中她也时常陷入短暂的噩梦

宁静的河谷传来野蛮人的马蹄声

她梦见悲伤的子孙拖儿带女顺河逆流而上

他们含泪告别有邰这片土地向北流亡

几百年后 苦难的子孙又被一次次

被苦难追杀  之后又含泪一路向西

逆渭水向着西岐漂泊而去


漆水河畔 东桥柳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

古城弥漫的硝烟总会慢慢地消散

抖去征尘的子孙一定给她修葺庙宇重塑金身

我们的大地之母在上阁寺的松柏间打坐千年

她勤劳智慧的儿子后稷一直在身边陪伴 还有

至亲的子民 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在这里死

在这里哭在这里笑 他们祖祖辈辈虔诚地感念

修德立贤母仪千秋的姜嫄圣母 普惠万世的谷神

这恩泽万方的大地之母 数以千年 不离不弃

千秋万代永远庇护着武功古城子民朴素的幸福


①先秦佚名的《閟宫》



第二章   后稷像前的祈祷


第一个故事必须在河边发生 漆水河

那时它还没有今天如此色泽鲜艳的名字

时间一定是杂花生树桃红柳绿的春天

应该还有谁在河对岸远远地呼唤

女人声韵动听的名字——姜嫄

并且在河滩的沙地上留下那行巨大的足迹

踩着那行巨人般的脚印一直往前走下去

这个叫姜嫄的妃子那天发生怎样的故事

翻遍所有的历史典籍都没有找到这个细节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十个月后的那个冬天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男男女女 忙忙碌碌

没人注意到女人从春天到冬季的秘密

没人注意到一个不受欢迎的生命的诞生

弃之隘巷 弃之山林 弃之结冰的河面上

悄悄走过的牛羊教给孩子什么是善良

河岸筑巢的鸟让孩子体验什么是温暖

这个弃之不去的婴儿又回到母亲怀抱

这个如有神助的孩子 因此有了

他的名字——弃


第三个故事是三难不死的孩子自己的故事

那双曾经推动摇篮的手指向大地指向远方

指引他远离弓箭长矛远离无休无止的争斗与掳掠

这个叫弃的孩子紧跟母亲 双脚紧贴大地

一双脚在土地生根  一双手沾满温热的泥土

一双眼紧跟七彩祥云 收集四面八方的雨水

用尽所有的精气神把一颗种子变成一抔粮食

把一只蚕变成茧变成丝变成线变成一匹绸缎

把一双手上所有的技艺传递给成千上万只手

让这些饥饿的族人放下鱼叉放下弓箭和石斧

开始关注脚下的土地关注灌溉关注种子和粮食

冰封漆水的时节 东河滩上 当年弃之不去的弃

站上高高的台上 一呼百应 树艺五谷 教民稼穑

当年命不该绝的弃被举为农师 成了有邰的王

那个神秘诞生的孩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大号——后稷

这个后来成为谷神的故事可能后稷自己也不知道

自己也变成又一个美丽的传说 腾云天庭 讨回百谷  

他只看到千百年来漆水汤汤 渭河东去 一去不返

他是否知道——  

四千年后 日月更替 风云变幻 沧海桑田 换了人间


当年负笈他乡的武功游子回到古老的武功古城

教稼台下没有古老的仪式:陈五谷 十进香 焚黄表 读祭文

教稼台上 极目四眺 太白屏南 梁山拢北 气象万千

后稷像前 唯有祈祷 天下子民 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


编辑:池木

二审:牛莉

终审:金石开、符力

扫描二维码以在移动设备观看

诗讯热力榜

  1. 遂宁诗歌周暨《诗刊》2022—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颁奖活动在成都举行
  2. 第422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3. 第五届“巴山夜雨诗歌奖”征集活动启事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一辑
  7. 久违了,携着泥土香的诗——与农民诗人田间布衣一席谈
  8.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9. 《诗刊》出品诗集获第六届海南省出版物政府奖
  10. 《诗刊》2023年度陈子昂诗歌奖揭晓
  1.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2. “爱中华 爱家乡”2024中国农民诗会征集启事
  3. 胡弦:饮习酒如伴君子
  4. 每日好诗第425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5期(旧体诗)入围作品公示
  6. 诗有情兮情长存——纪念拜伦逝世200周年
  7. 2024“春天送你一首诗”征集选 |第十辑
  8. “我与《诗刊》的故事”征集获奖名单公布
  9. 赴一场橘花盛宴!中外文学大咖齐聚黄岩!
  10. 中国作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专题研讨新时代文学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1. 第七届中国(海宁)·徐志摩诗歌奖征集启事
  2. 谢有顺:母亲的酒事
  3. 中国作协召开党纪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
  4. 每日好诗第422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5. 每日好诗第423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6. 东京梦华·《诗刊》社第40届青春诗会征稿启事
  7. 张宏森:聚焦出作品出人才 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8. 每日好诗第424期(现代诗)入围作品公示
  9. 一路高铁一路诗——赣鄱春韵火车诗会在江西举行
  10. 第419期“每日好诗”公开征集网友评论的公告
  1. 中国诗歌网开通“《诗刊》投稿专区”
  2. 《诗刊》征集广告词
  3. 清新旷达 笔底无尘——读温皓然古典诗词
  4. 同舟共济,以诗抗疫——全国抗疫诗歌征集启事
  5. 关于诗和诗人的有关话题
  6. 公告: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选相关事宜
  7. 赏析《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8. 寻找诗意 美丽人生——上海向诗歌爱好者发出邀请
  9. 以现代诗歌实践探寻现代诗歌的本原
  10. 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稿启事 (现代诗、旧体诗、书法、朗诵、标志设计)